2010/07/24

國際印象 ─ 台派棄守的戰場


我個人對台派在美國刊登台獨宣言廣告的成效一直有疑慮。

從國際角度來看,台灣已經是一個民主國家,人民已經可以運用投票來決定自己的前途。雖然買票行為還是有,但是大致上民主程序已經就位。

以這樣的民主國家,有一些人跑到國外登廣告做一個「獨立宣言」,外國人恐怕會感覺很奇怪:民主程序既然已經就位,要獨立就在國內投票就好了,為什麼跑到國外告訴我們?我們能做什麼呢?我們能幫台灣人投票嗎?

外國人當然不能幫台灣人投票。如果說我們需要國際人士的幫忙對馬政府施壓,那我們必須用事件說服他們,而不是平白無故就要人支持。我們必須把每天在台灣上演的不公不義傳達出去。

但是,我們並沒有充分運用有限的資源讓國際人士瞭解馬政府底下那些不公不義的荒唐事件。台派的英語管道,只有 Tapiei Times 及少數幾個歐美人士的部落格。這些管道即使竭盡全力做到死,向海外傳達的也僅只是點狀的新聞大綱而已。相對於中國國民黨盡心地在經營國際印象,台派完全放棄這個重要的戰場。

而台美人是有機會浸潤於東西方文化、同時具備英文華文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少數台灣人,照理應該是執行這個宣傳管道的不二群體。但是台美人完全忽略自己可以、應該扮演的角色。

於是,國際媒體別無選擇。他們只能靠著國民黨餵給他們的宣傳內容來看台灣。這種情況下,國際人士眼裡,台灣只是國民黨告訴他們的台灣,而不是台灣的真相。

我們把台灣的詮釋權完全讓給對手,還能肖想能得到什麼支持呢?

這樣的台灣印象的國民,在美國登獨立宣言,就好像民主的美國,有些美國人跑到台灣報紙上登一個「加州獨立宣言」的廣告一樣,會達到什麼效果,實在令人懷疑。

台派,尤其是海外台灣人,實在應該多花一點資源,培養一些外文寫作的人才,用客觀的、專業的新聞報導的方式,不斷地、持續地、腳踏實地地把台灣的真相每天傳達出去。只有這樣才能用真相說服國際人士,如此才能掌握「台灣的國際印象」這個戰場。


2 comments:

Anonymous [24/7/10 14:51] said...

Its a good idea, I agree.

呆丸哈哈哈 [19/2/18 21:26] said...

開放黨政軍投資媒體─賀陳旦說的是哪個黨?
2017-09-21 風傳媒主筆室

交通部長賀陳旦日昨參加一項「數位匯流創新局」的論壇,致詞時出人意表的主張「政府應該放寬黨政軍投資媒體的限制」。根據新聞極簡略的報導,賀陳旦認為,「不應該為了過去的一個黨」,因為好的政府基金買了績優廠商,就不讓大家去做(投資媒體),「政府幫助新資金進入媒體,不是帶來敵人。」
賀陳旦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特別是他立論的基礎是為了推動數位經濟。網路時代畢竟與威權時代大不同。自一九九五年有「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聯盟」(三退聯盟),迄今二十二年。當年分別由黨政軍控制的「老三台」,早已「面目全非」,或轉民營或搖身成為「公廣集團」。「退出三台」也擴大到「退出媒體」,媒體生態迥異於二十多年前。遺憾的是,媒體從政治開放之初的「盛極」到如今「而衰」,「此起」的媒體多不勝數,「彼落」的媒體更是一言難盡。「黨政軍條款」在晚近被視為卡死資金活水的原因之一。
馬政府時代,即有意鬆綁黨政軍條款,讓黨政軍可以持有媒體一定比例的股份。這個比例從百分之三、五、十都曾經討論,但從來未經立法院通過。當時民進黨發言人蔡其昌批評,台灣唯一有能力控制媒體的政黨只有國民黨,這是為國民黨量身訂做的政策;民進黨團書記長潘孟安則痛批,這是開民主倒車,民進黨團會強烈杯葛。
沒想到,政黨三輪替,民進黨全面執政,開放黨政軍投資媒體捲土重來,提議的竟是蔡政府!莫怪網友譏評,「換了位子不換腦袋,浪費了權力!」
當年支持鬆綁的藍委周守訓認為,「台灣要面對世界數位匯流的競爭,政府轉投資的事業,絕對不能缺席。」這個概念大概和賀陳旦不謀而合。問題來了,如果民間資金活絡,媒體是否一定要黨政軍資金進入投資?沒有了黨政軍,媒體是否就找不到資金了?民間缺乏投入媒體的資金,這是正常的嗎?而黨政軍的投資是否有助於媒體之健全?
今年三月,因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公告「公設電視事業設立許可辦法」草案。傳播學者陳炳宏即多次為文提醒政府的手介入媒體之不宜,特別是政府收回中廣兩個頻道,竟要交給客委會開辦「講客電台」,完全違背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精神。
然而,黨政軍從頭尾都沒有真正退出媒體,因為從廣電法修訂以來,政府得「為特定目的」成立公營廣播、電視事業的第五條始終存在。而政府所擁有的教育電台(教育部)、警察廣播電台(內政部)、漢聲電台與復興電台(國防部)、中央廣播電台(文化部)以及漁業電台(農委會)依然存在,而且,不論哪一黨的政府執政,依舊主控這些電台。除了國民黨退出媒體之外,能謂黨政軍真退出媒體了嗎?
更進一步看,被視為「公廣集團」的「媒體」,真的達到原初「公共化」、「公益性」的設想嗎?哪一個不是政黨輪替就成為人事爭奪的標的?更諷刺的是,政府不斷擴大媒體版圖,隨時網路時代媒體形態的多樣,經濟部有經新聞,農委會有農傳媒,警政署從中央到地方分駐所無不要求警察機關成立臉書粉絲頁…,已經算得上是「網路時代之官方自媒體」,政府不論是政令宣傳或宣傳工具,已經無遠弗屆,政府還需要多少媒體喉舌?
更諷刺的是,政府不斷伸手掌握媒體話語權。企業集團只要是政府基金持有股份者(一般而言即屬於賀陳旦口中的績優廠商),欲投資廣電媒體,無不鎩羽,簡直成了媒體發展的緊箍咒。賀陳旦意欲為媒體尋求資金解套,也算用心,不過,卻踩了「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地雷。不要忘了,黨產會還在追究「三中案」,地檢署甚至押了入中影案的前立委蔡正元,一旦鬆綁,是讓民進黨可以投資媒體,還是國民黨可以投資媒體?這不是開黨產會的玩笑嗎?
至於政府基金投資而有意插足媒體者,從富邦、遠東到鴻海,更別提中華電信MOD案鬧得不可開交的「綠營金脈」,政府要用什麼標準衡酌准與不准、給誰不給誰?民進黨重返執政以來,媒體圈裡的練董、海董、廖董不夠,賀陳旦還要找多少個「董」給民進黨、蔡政府添亂?黨政軍條款要不要鬆綁、如何鬆綁?即使鬆政也不能鬆黨。至於如何做到公平公正而能得到民眾信賴,大概也不是一個條文泛泛調高黨政軍持股比例可以達到。內閣才改組,留任首長還是得謀定而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