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
我們的呂秀蓮副總統計畫在這個週末(2005 年3月12日)拜訪美國。也許是基於這個因緣,美國 PBS 頻道的一個「Connection」節目重播了去年對呂副總統的專訪。節目時間一開始,我和家人放下了手中正忙的工作,乖乖地坐到電視前給呂女士(的收視率)捧捧場。
節目開始,呂女士的英文雖然不能算是很道地,但也是對答如流,這倒是我原先沒有預期的。
因為呂女士前幾天在台灣剛剛發表了「台灣跟中國以後可以當作『兩個中國』」的荒謬言論,我特別注意到她在專訪中對「台灣、中華民國」的說法。我發覺,在這樣的一個難得的國際交流場合,呂副總統並沒有藉機加強國際友人「台灣與中國不同」的印象,甚至於可能更慘的是,她的一些言論可能更讓外國人誤以為台灣其實跟中國本來是一國的。
我舉兩個例子:一是當被問及她對美國「一中政策」的看法時,她先把一中政策的定義一字字地背了出來:「美國政府認可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同意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然後對這句話並沒有多加註解。當我們在跟不是很瞭解臺、中兩國的狀況的老外談臺、中的問題時,以「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為出發點在對談,很容易讓人有個「海峽兩岸住的都是中國人」的印象。呂副總統對這點並沒有澄清。對一個對台灣情況不知道的老外來說,光這句話就很可能把「台灣」跟「中國」綁死在一起。
二是,她在談話過程中,一再強調「海峽兩岸有同樣的文化、語言。。。不只是地理上相距很近而已」,因此應該和平相處。但是他對「台灣與中國的不同」完全沒有提到。在這種國外的訪問裡,對聽眾一再傳達「台灣跟中國很親很近」的訊息,我真的搞不清楚呂副總統是想達成什麼效果?
前半段的訪問,雖已是讓人失望不已,但還算有問有答。皆下來後半段的對話,則簡直慘不忍睹,已經完全不能算是「對答」了。
我舉三個例子:
主持人問:「你們如果改名成台灣,你認為會造成什麼衝擊?」
呂秀蓮答:『中華民國是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在1949年在大陸成立。後來蔣介石代表的中華民國政府被打敗,流亡到台灣繼續其政權,所以現在在台灣有一個「中華民國在台灣」。』
我想,這應該是她欲解釋「改名會造成什麼衝擊」的「前言」。沒想到,她的回答到此為止,並沒有再繼續解釋的意圖。然後下個問題跟著就問出來了。我們一家人面面相覷,有好幾分鐘都在驚嚇中說不出話來。我們想是不是片子「跳片」了,可是接下來的對談讓我們打消了這個想法。
主持人問:『可以告訴我們您為什麼以台灣人為榮嗎?』
呂秀蓮答:『我以台灣人為榮,因為台灣給了很多我機會,我經歷了很多很多困境,我被迫害過,也做過牢。。。(講了很多她遭受的不平待遇跟她一些個人的職位與成就),我還當上了副總統。。。』
這到底在答什麼?人家問的是「你為什麼以台灣人為榮」,不是「台灣人為什麼要以妳為榮」,有沒有搞錯?聽到這裡,我已經忍不住要罵人了。。。
主持人問:「這裡有很多台灣來的僑胞,您對這裡的台美人有什麼建言?」
呂秀蓮答:「我很感謝美國和美國人過去這些年來對我們的支持。。。(接下去都是針對「美國人」在回答)」
看完了整個專訪,我感覺心裡涼了半截。這個專訪給人的印象,是台灣與中國其實是很相親、相近、相同的,而很多客觀的對台灣的問題,她會拿她的個人成就來炫耀,甚至讓人覺得,她因為急於炫耀個人的成就,而連主持人在問什麼都搞不清楚。
在這樣難得的一個對外談話的機會,讓我們的副總統代表台灣人向外人做宣傳,結果竟然是如此的不堪,真讓我覺得面目無光。如果我是一個對台灣並不是很瞭解的外國人,看到這樣的訪問,可能會開始鄙視台灣:「這樣的人都可以當到副總統,這個國家大概沒什麼水準。。。」
如果明天辦公室裡有老外問我那是不是台灣人選出來的副總統,我一定不敢承認。
我只想給呂副總統一個建言:如果再有受訪的機會,為了全台灣人的尊嚴,請用台語再找人幫忙翻譯。要不然,就不要再丟人現眼地接受訪問了。
I'm still alive...
-
Just a note here to let all of my reader know that I'm still around. I've
been working on my book chapter drafts, trying to crank out words words
words and...
12 hours ago